#34 艺术体制读书会10(上):从“拟客体”到“行动者网络”

时间轴

  • 00:59 从《物的转向》与拉图尔的出场语境
  • 01:43 从康德到拉图尔的脉络
  • 25:20 拉图尔的“反哥白尼式革命”
  • 33:29 拉图尔论"符号学转向"
  • 42:36 “行动者网络”

详细版时间轴

  • 00:59 从《物的转向》看拉图尔的理论背景

拉图尔提出“拟客体”的语境

思辨实在论

  • 01:43 从康德到拉图尔的脉络

“物自体”

康德从物的两个层面出发阐明"物自体"和“现象界”。从认识主体来说,他规划了理性,知性,感性三个方面。但总的来说,他进一步对立了物和主体的关系,并且,“物”被剥夺了自主权,是被感性和知性辖制的对象

海德格尔提出“壶”这一聚集概念,壶之所以为壶,不在于其材质或者外观,而在于它拥有容纳作用的虚空,也就是“聚集作用”

“物”就是“聚集”

图像学理论,就是把世界把物描绘成一个图像。这个理论会使人类像物一样,沦为一个客体

拉图尔提出“准客体”的概念,一个准客体,就意味着它可以被社会所建构,但它也有主动的一面,具有建构社会和主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在被主体建构的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主体和社会,它有自身的能动性

康德以来的哲学家都把人和物放在二元对立的状态

行动者网络理论

以梅亚苏和哈曼为代表的思辨实在论,是对拉图尔“准客体理论”的反思

思想能够思考独立于思想的存在

哈曼对梅亚苏的理论的改造

  • 6:36 关于“物转向”

总体趋势是,呼吁关注物,将目光从主体转向客体,关注物在意义建构上的能力,甚至从认识论、本体论来加以探讨

康德强调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逐步提升

关系主义的思维聚焦“人与物”的关系,谁占主体,谁是次要

  • 15:32 梅亚苏:如何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
  • 17:25 梅亚苏和康德的分野

梅亚苏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就认识事物而言,是偶然性的,二是必然性的问题,即事物相对主体而言,它存在于世的方式,是独立的还是依存的

偶然和必然,独立和依存的

梅亚苏让一个分裂了的学科研究的领域,重新弥合起来

梅亚苏面对科学阵营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的长处在于他认识到了事物的偶然性,重视人跟事物打交道的那种偶然性和脆弱性;在他面对哲学研究阵营的时候,他强调研究独立于主体存在的客观事物,他们是必然的,独立的,是不依从于人的体验的

用哲学的方法去做文学批评,有一种现象,文学批评里面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但一个有力的哲学思想,一下子会反驳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

  • 25:20 拉图尔的“反哥白尼式革命”

这篇文章的核心点就是我们的研究从本质转向事件,从纯化转向转译,从现代维度转向非现代维度,从革命转向反哥白尼式的革命

  • 26:03 现代性的批判

现代人的定义: 物的普遍定律与主体不容剥夺,将各种权利归属于自然一侧或社会一侧。我们在理解世界的时候,把这个自然和社会作为两个维度

一方面,现代人试图通过科学和政治的纯化来维持二元对立,另一方面,技术和社会网络的实际运作又依赖,杂合体的动态联结

拉图尔认为,现代性本质是一个未完成的项目,其失败在于无法解释自身实践中产生的矛盾

实验室内的科学仪器,化学反应是微观知识,而这个社会层面的科研经费,竞争等社会条件因素是宏观知识。因此,科学概念的建构不仅是科学家的事情,还有社会因素。一个科学事实需要集体来共同确认

  • 28:42 符号学转向
  • 29:36 对现代时间的批判和反思
  • 29:47 反哥白尼式的革命
  • 30:53 从传译者到转译者
  • 32:16 将自然、社会、语言、存在四种现代资源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这一篇文章就是在对“现代”这个概念进行一个解构,然后它揭示了科学,政治与社会的深层联结,并试图以非现代视角重建一种包容性的世界观

  • 33:29 拉图尔论"符号学转向"

语言占据主客体的中间地带

我们可以用非常多的方式去把握个人的东西,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语言

  • 42:36 行动者网络
  • 48:00 职业细分与纯粹性
  • 50:56 时间秩序
  • 52:10如何用理论解读作品

本期围读

  • 汪民安:《物的转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3期。
  • [法]布鲁诺·拉图尔:《革命》,载《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102-86页。
  • Latour, Bruno. "On actor-network theory: A few clarifications." Soziale welt (1996): 369-381.
  • Latour, Bruno. "From Realpolitik to Dingpolitik–An Introduction," in Making things public: Atmospheres of democracy, eds. Bruno Latour & Peter Weibel(The MIT Press, 2005): 14-41.
  • Lindner, Peter. “Reset Modernity!: Re-Present, Re-Set, Re-Assemble—Bruno Latour |ZKM|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 Karlsruhe, 16 April-21 August 2016.” GeoHumanities, 3.1(2017): 209-17.

提到的书

  • [法]布鲁诺·拉图尔、[英]史蒂文·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修丁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 [法]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刘文旋译, 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写在最后

  • 剪辑:清秋

  • 时间轴:阿黠

  • 策划:萧涵耀

  • 伴奏:Kevin MacLeod - Bleu

  • 落日飞车-Villa

  • logo 设计:商隐

  • 我们的网站:ysyy.typlog.io

  • 公众号:艺术体制读书会 & 侦知棒

  • 听友群:(微信)zhentanxueyuan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