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艺术体制读书会10(下):行动者网络:社会理论与艺术实践

时间轴

  • 01:25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 11:36 有必要区分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吗?
  • 24:00 辨析“行动者”与“网络”
  • 33:27 行动者理论的逻辑展开
  • 45:37 为什么要从行动者/网络出发?
  • 55:23 拉图尔策划的两场艺术展览

详细版时间轴

  • 00:48 回顾上一次读书会
  • 01:25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以往主客二元论的研究范式,强调人与非人行动者的平等地位和相互作用,为理解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提供了全新视角。但是,这个理论也因为将人和物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遭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行动者理论的相关名词解释

行动者:指的是任何通过制造差别而改变了事物状态的东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技术,甚至是某种观念

任何行动者都具有能动性,都能对网络产生影响

网络:这里并非指类似互联网的技术意义上的网络,而是一种描述连接的方法

行动者与网络的关系:所有能参与到实践过程中的元素都是行动者

行动者通过转译这一过程得以转换和汇聚,形成动态的行动者来实现网络,网络的节点便是行动者。行动者越活跃,行动越紧密,联系越频繁,网络就越复杂,延伸和影响的范围就越大。

转译:是行动者不断把其他行动者感兴趣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出来的过程

通过转译,行动者才能被联结起来,形成行动者网络

对行动者网络的生活化例子说明:医疗中的患者与医疗设备,家庭中的成员与智能设备

世界是由各种行动者相互联结而成,行动者之间通过转译的过程建立联系

转译的4个基本环节:问题化、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

  • 07:09 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在面临科技冲击的时候去思考人与物的关系,是为了要摆脱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

社会学把所有时间场域进行切割

社会就是行动者网络,而不是社会中有行动者网络这个东西。

拉图尔认为,社会除了行动者网络之外别无他物

  • 11:36 关于“在行动者网络里有必要区分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吗”的大讨论

行动者要到行动里去找,行动要到行动过程里面去找。

并不能说人制造了机器,人就主宰了机器。

什么是“转译”

行动者网络要实现从一个网络过渡到另一个网络的过程,需要一个攻击或者是一个手段,就是通过转译,使得本来不一样的两个领域能够互相接通起来。

“传译”和“转译”的区别

传译就是从这个点直接到那个点,没有任何枝节旁生的地方。按拉图尔的说法来讲,“传译”要么是一种社会生活当中非常少见的现象,要么是一种虚假的现象。

转译(转义)不是从这个点无缝切换到那个点,而是会增添内容,甚至增添节点。

传义是包含在转译里面的。

  • 24:10 为什么将拉图尔理论里的Agency翻译成行动者?

行动者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非人类,且Agency的一个意思是起作用的事物或人。

英国艺术人类学家吉尔有一本书《Art and Agency》中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网络连接的节点是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行动的关系吗?

网络它不是一个东西,是运动过程,或者说是行动者运动的轨迹。行动者通过转译进行活动,就会形成网络。

我们只有发现了行动轨迹,才能看到网络这样的东西出现。

行动、行动者、网络,这3个词是互相联系的。

一条条行动轨迹的产生就出现了行动者,从而出现了网络,三者密不可分,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不要把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解成NETWORK,而是理解成WORKNET,它要运作起来、行动起来,才有NET这个东西。

  • 33:27 行动者理论的具体内容

行动者网络理论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对网络意思的一些误解;第二部分,对行动者一词的一些误解;第三部分,理解行动者网络的困难;第四部分,网络追踪活动。

行动者网络不同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只关注个体、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频率分布、同质性或阶级性,但行动者网络拓展到了非人类。

网络一词来自狄德罗,用来描述物质和物体,以避免笛卡尔关于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划分。

网络一词具有本质性,是一种还原论和相对论的理论。

用网络这个词描述理论的优势:摆脱了距离的暴政;使得规模也变得相对化;打破了内外的空间维度。

  • 36:24 关于“网络”一词误解的讨论

视野旁边的东西是模糊的

  • 41:10 关于“行动者”和“行动者网络”的误解

理解行动者网络的困难在于要将三种不相关的关注点融合起来。第一个是实体构建的符号学定义,第二个是记录异质性的方法论框架,第三个是对行动者本身网络性的本体论主张。

  • 42:54 为什么要借助符号学

  • 45:37 为什么要以行动者/网络为本体来构建行动者理论

1、为了把符号学这个方法扩展到物上面。符号学方法以前只解决跟人相关的阐释问题,现在将其引入到行动者理论,就是借助符号学方法,把世界给行动者化或者网络化。2、这里构建的方法论框架实际上是一种空的方法论框架,只有定义,没有原则,就是一个记录。

对自身思考的东西反过来将其作为思考对象去思考,变成一种自我转译。

  • 48:09 网络的动态性

第四部分强调网络的动态性,关注的不是追踪网络的工作,而是网络追踪活动,也就是说这个网络里面的行动者是如何运动的,以及这种运动是如何被记录的。

网络活动的方法论是去记录行动者如何建立维持或中断连接。

社会学的第一问题应该是回答因果问题,而行动者网络跳出了更详细的方法论说明,强调要构建新的,把因果问题Why直接转换成了一个What的问题,只要描述记录就可以了。描述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回答,一种对因果关系的回答。

  • 55:23 拉图尔作为策展人策划的两场展览的大致情况

1、“让事物公共化--民主的氛围”:2005年,德国举办。探讨了在艺术和科学的视角下如何重新思考和更新政治。旨在说明政治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职业或一个系统,而是对事物的关注,以及这些事物是如何被带入公共视野的。

现实政治(Realpolitik):强调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物质因素来制定外交和政治政策,而非严格遵循理想或伦理原则。

拉图尔提出事物政治,认为政治应围绕着事物或议题来展开。这里的事物不仅仅指物质对象,更指那些引发关注、带来争议、关联不同行动者的议题和关键。

2、“重启现代性”:2016年,德国举办。展览的灵感来自《我们从未现代过》,展览提出现代性作为一套指引我们理解世界的原则已经不再有效,建议重启现代性。但这并非彻底抛弃或否定它,而是倡导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或方法来重新校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现代性是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产生征服自然的崇高感

展览包括六个程序:重新定位地球;世界的外部还是内部;分担责任,告别崇高;从国家到争议领土;忠于世俗化;创新而非炒作。

本期围读

  • 汪民安:《物的转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3期。
  • [法]布鲁诺·拉图尔:《革命》,载《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102-86页。
  • Latour, Bruno. "On actor-network theory: A few clarifications." Soziale welt (1996): 369-381.
  • Latour, Bruno. "From Realpolitik to Dingpolitik–An Introduction," in Making things public: Atmospheres of democracy, eds. Bruno Latour & Peter Weibel(The MIT Press, 2005): 14-41.
  • Lindner, Peter. “Reset Modernity!: Re-Present, Re-Set, Re-Assemble—Bruno Latour |ZKM|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 Karlsruhe, 16 April-21 August 2016.” GeoHumanities, 3.1(2017): 209-17.

写在最后

  • 剪辑:清秋

  • 时间轴:阿黠

  • 策划:萧涵耀

  • 伴奏:Kevin MacLeod - Bleu

  • 落日飞车-Villa

  • logo 设计:商隐

  • 我们的网站:ysyy.typlog.io

  • 公众号:艺术体制读书会 & 侦知棒

  • 听友群:(微信)zhentanxueyuan233